湖北荆门上官氏族源流略叙
- 中华上官氏网 2009年6月6日 上官昌文
湖北荆门上官氏族源流略叙
上官玉洪 上官昌文
在我国历史中,有名有姓曾是尊贵的标志。“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到了实行郡县制的秦,标别贵贱的“氏”才变得没有意义,反而同代表血统关系的姓逐渐合一。
我国姓氏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姓氏成因的多元性,决定了姓氏的多源性。有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职业为氏、以官为氏、以居处为氏、以上祖名字为氏,还有皇帝赐姓、外族改姓等等。然而,较大多数是以国为氏或以邑为氏。
上官氏家族自姓氏诞生以来,至今历经了2300多年的历程。纵观史册和福建邵武和平及长汀、浙江遂昌柳川、河南渑池等地上官氏族谱谍,普天下上官氏族同根,无论徙居何地都是如此。荆门上官氏族也不例外。
如今,很多人对于“上官”为何改姓“官”心存不解,关于这个问题,综合全国各地上官氏家谱及同族的研究资料,主要是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逐渐演变而成。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1、西汉武帝时,上官桀与霍光政见不同,被霍光诬为谋反罪,遭灭族,只留下其子上官安之妻霍氏(霍光之女)。霍氏怀有安的遗腹子上官期,期生子无名。以后子孙们怕受株连而改姓官或别姓。
2、唐朝上官仪,在被武则天谋害灭族后,其后人为避祸,就改上官氏为官氏,甚至改为别姓。
3、有相当一部分上官改为官姓主要是“畏繁而就简”,省略了“上”字,而简化成了官姓。今福建、湖北、江西、湖南、云南等地,有的姓上官,有的姓上官,均出自天水郡上官氏。
据资料记载,西汉和唐朝的两次惨烈灭族事件,因涉人众多,为了避祸,有的人就先后改姓为上、官、关、观、宫、管、宦、李、赵、庄、包、严、郑、温等姓。比如:浙江省临海市有一万多人姓“包”,他们经过考证,先祖原本姓上官,1993年,当地族人联名向市政府写报告要求恢复祖姓,于1994年全部改回“上官”姓,并完成了《浙江临海市小芝镇上官氏族谱》,还建了 “上官氏宗祠”。他们的资料是这样记载的:“据查正,吾祖是福建籍第十一世人士。自十八世纪三十年代,从福建上杭县古田镇大原村来浙。……清同治年间,当时因社会势力宗族关系严重复杂,危及我上官氏安全,我祖欲求平安生活,决定从第八世起取包氏辈份,改上官为包姓。民国初即一九一六年,参加包氏重修宗谱,并将吾祖灵牌送入包氏宗祠,在包氏的帮助支持下,得到平安发展壮大。人有祖,在当今社会建谱热的浪潮中,各族人纷纷追寻先祖。我族人根据祖先传说及家具号名考证,于公元一九九四年元旦夜,召开六房代表共三十九人进行继续姓包还是恢复祖姓上官的讨论,以无计名投票表决,开票结果三十九票中全部要恢复祖姓上官氏。”
荆门地区上官氏改姓官的原因族谱中没有记载,但历次续修家谱时,都是很明确的《上官氏宗谱》,谱中资料也与全国各地上官家谱资料记载一致,之所以改为单姓,可能与部分“欧阳”、“司马”简姓“阳”、“马”一样,主要是避繁复求简化而已。在此次续修荆门支系上官氏族宗谱之际,特倡议本支系族人宜逐步恢复“上官”姓氏,以慰先祖,并与全国上官氏同族汇于一源。
一、上官氏远祖
1、黄帝——鬻熊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又说姓姬号轩辕。也称有熊氏。黄帝是我国北方诸多部落的首领,与炎帝神农氏联合战胜了蚩尤,建立地跨江河连接九州的大部落,并被推为总首领,为形成大一统的中华民族——华厦族奠定了基础。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与炎帝合称“炎黄”,这就是中国人称“炎黄”子孙的由来。黄帝娶西陆氏嫘祖(相传为种桑养蚕织布之祖)为正妃,生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四人。其中玄嚣、昌意后代颇为显赫。昌意之子颛顼、玄嚣之孙帝喾及曾孙尧、昌意之裔孙舜,加上黄帝合称为“五帝”。
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季连是芈姓的先祖。
季连(芈姓)经过多代繁衍,到商代势渐中微,直到殷末上千年史书记载间断。到了周文王,季连的后代鬻熊才被史书记载。
2、鬻熊——子兰公——上官仪公
鬻熊,楚王室始祖,季连后裔,博学有道,曾是周文王、周武王之师,子孙代代相传。
周成王时,鬻熊的曾孙熊绎,被周成王“以举文武勤劳之后嗣”之名,封于荆蛮,胙以子男之田,居丹阳,是为楚国。公元前689年,楚文王熊资迁都于郢(今湖北省荆州市)。楚自建国被秦灭,共经历了二十九世41位国王(其中国君16国王25)。楚王朝世代经营长达800年,他们致力于开发蛮夷,发展经济,创造了以楚辞为代表的荆楚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以楚庄王时期最为强盛,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等等都是源于楚庄王时代,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楚庄王与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被称为“春秋五霸”。楚威王时,国土最大,地跨江淮并兼有吴越之地。历史上,楚与秦、齐、燕、赵、魏、韩并称为“战国七雄”。
子兰公(有资料称“子兰”为“兰”),上官氏得姓始祖。公元前329——299年,在位的楚怀王熊槐,将小儿子子兰封为上官邑大夫,食采上官邑,娶秦国公主为妻,后裔以上官为姓。《元和姓纂》载:“楚怀王子兰为上官邑大夫,因氏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上官氏,出自芈姓,楚王子兰为上官大夫,以族为氏”。
秦灭楚后,到汉高祖时,“徙大姓以实关中”,上官氏迁徙至天水郡陇西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当时有上官绿官封谏议大夫,赐天水作为其封地。天水郡成了上官氏最早的发祥地,被认为是上官氏的郡望流传至今,上官氏的堂号“天水堂”也是由此而来。
汉武帝时,上官桀为左将军,封安阳侯,系天水人。武帝临崩时,以“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及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四人为托孤重臣,授遗诏辅佐少主昭帝。公元80年,上官桀与霍光政见不合,被霍光以谋逆罪将上官桀、燕王旦、鄂邑盖公主、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上官桀之子上官安同时杀害。上官安,昭帝时为骠骑将军,封桑乐侯,娶霍光之女为妻,一女六岁立为皇后。其祖、父被杀后,皇后年幼不与谋,又是霍光外孙女,故不废,后被尊为皇太后、太皇太后。上官安仅一遗腹子,名期,族灭后出生,其母霍氏育于宫中,终将上官氏香火延续至今。
上官桀、上官安父子被害,是上官家族的灭顶之灾。至上官期之后三百余年,其间不乏为官为宦之人。
至上官胜,官拜三国时蜀国太尉。胜生二子:茂、光(“光”又作“先”)。茂为西派祖,后无谱存。光为东派祖,迁居东郡。光的后人大多代代为官。至上官弘(宏),仕隋比部郎中,江都宫总监(一说副总监),家居杨州,生子上官仪。
上官仪,《新唐书》载:“上官仪,字游韶,陕州陕(县)人。父弘,为隋江都宫副监,大业末,为陈棱所杀。时仪幼,左右匿免,冒为沙门服。浸工文词,涉贯坟典。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太宗每属文,遣仪观藁,宴私未尝不预。转起居郎。”
[唐]高宗时,仪公被加光绿大夫、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位列宰相。仪工诗,诗风“绮错婉媚”,时谓“西台体”或“上官体”,人多仿效。
高宗麟德元年(664年),武后专权,高宗受制,欲废,命上官仪草拟诏书。武后闻之大惧,自诉于高宗。草诏犹在,高宗羞怯,乃曰:“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之后,武后暗使许敬宗诬仪与梁王李忠谋反,下狱,与其长子周王府属上官庭芝一起被杀害。庭芝之女婉儿年幼与母郑氏沦为奴婢。上官仪父子被杀,是上官家族继上官桀被杀之后又一次大劫难。上官氏历史悠久,但人丁不旺,与这两次大劫难有着极大关系。
上官仪父子被杀后,仅次子上官庭璋得以延续香火。庭璋公,官太子仆,袭天水郡公,妣唐宗室李氏之女,生三子:经野、经国、经纬。经纬生二子:诏、万。诏生二子:烨、煜。烨官起居郎中,生子文善,其后迁至福建邵武定居。煜官麟州司马,生子偕。偕,字志能,元和四年(809年)登进士第,官授福州户曹参军,南迁,子孙定居福州,其幼子丙遒迁往光泽上乡。丙遒之子岳迁到邵武禾坪(和平),将上官氏培养成了南中国的望族大姓。两宋、元、明时期,为上官氏在福建开创了历史上的又一次辉煌。福州、上乡、禾坪的族人不断外迁,分散到了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等地。
二、荆门上官氏族近祖
1、上官仪公——仕英公
盛世修谱,启后光前。在荆门地区《上官氏宗谱》上有详细记载的荆门上官氏族近祖为江西省永丰县上官氏庆泽仕英公。
福建《上官氏宗谱》记载的上官均公系上官仪公有源可考的裔孙。均公在荆门《上官氏宗谱》上有明确记载。根据现在保存可考的家谱资料,荆门上官氏族人要上溯到始祖子兰公,并与全国各地的上官同族汇于一源,有一个最大的难点,即均公与仕英公的源流衔接关系。
奉读光绪三十年荆门州《上官氏宗谱》,没有对荆门地区上官氏源流作出细致确切的记载,谱中《湖广安陆府荆门州上官氏庆源图略序》载:“……而某公以后某公以前,则同班分派行从失传,是又不敢为纂次者,然名世不虚确以先祖称之……祖父有知,当使谱系之失者终获,疑者终信,残缺者终完,而涣散者终乃萃也。子孙中有显扬贤才者,向其遡千派汇一源,修全谱为家庆光哉……”。可见,理清源流乃历次修谱之先祖的心愿。此次续修家谱,寻找资料,遵循祖史,整理荆门上官氏源流资料是广大同族的共同心愿。近年来,根据光绪三十年荆门州《上官氏宗谱》记载,笔者联系寻访了福建邵武、长汀,江西吉安、赣州,湖北长阳、巴东等地宗亲,倾力寻访收集各地家谱,期望能整理出一份翔实的荆门上官氏源流资料,但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散失及各种历史原因,一直难有满意结果。
据荆门《上官氏宗谱》光绪三十年版本和光绪丁未年版本记载,仕英公于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3月迁居永丰县四十五都,其四子后来分别生活在:大郎迁居赣州市宁都县怀乡三十三都瑞坡;二郎迁居永丰县明德乡四十一都;三郎迁居永丰县明德乡三十八都,原地名上带;四郎无传考。三郎之子景先生二子,其中一子文明迁居与永丰县相邻的吉水县。文明公生三子,长子有贵,二子叔贵,三子叔文。有贵公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迁往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叔文公三世孙中庸公明成化年间迁至荆门;叔贵公的五世孙任高公随其父兄于明弘治年间因商迁居湖北荆门并成为荆门地区上官家族一世祖,任高公之兄任美公由荆门迁往湖北黄冈。
根据荆门《上官氏宗谱》所载资料,考证荆门上官氏源流最有效和可行的途径是寻找江西省吉安市、赣州市所辖地区以及宜昌长阳和黄冈上官家族资料。
近年来,经多方联系查阅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天水堂上官氏族谱》、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天水上官氏七修族谱》、湖北黄冈《官氏宗谱》等,均未发现与荆门《上官氏宗谱》所记载的先祖仕英公相衔接的源流支派。
荆门光绪三十年版(1904年)《上官氏宗谱》在先记载吉水桃林上官后,紧接着又出现以仕英公为先祖的庆泽上官,而桃林上官与庆泽上官的衔接部分却无文字记载,让后人迷雾重重,应为资料失散所致。据现有资料来看,桃林、庆泽均为花萼堂下上官支系在江西省吉安市的最初或者重要居住繁衍地。经多方查证,吉安市吉水县确实存在过“桃林”这一地名,1958年人民公社化之前,吉水县还有桃林乡。人民公社化时,桃林、固江、盘谷三乡合并为盘谷公社,现为盘谷镇。据盘谷镇坛山园村党支部书记周鉴根介绍,原来上官家族在当地很有名望,但民国时已全部外迁。关于“庆泽”,在吉水和永丰县至今没有查到相关资料。
据吉安市吉水县城关古稀老人上官羊仔回忆说,解放前,当地许多同族都参加红军上井冈山闹革命,后来大部分光荣牺牲,当地同族红军亲属也有很多被国民党军队屠杀,吉水县城现在仅有上官同族20余家,听上辈人说吉水县上官始于吉水县阜田镇桃林,阜田镇曾经有上官祠堂。经电话询问吉水县阜田镇文化站,当地已经没有上官族人。吉水县同族现已没有可考的族谱资料。
赣州市宁都《天水上官氏七修族谱》包含了部分吉安市永丰县沙溪镇等地同族的资料。但据吉安市永丰县坑田镇城头村排上组官广生介绍,他们与宁都《天水上官氏七修族谱》没有资料上的联系,猜测坑田镇官姓同族可能与吉水的官姓族人属于一支,并与仕英公后人有关。遗憾的是,当地也无任何资料可考。
至此,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吉水县等地考证仕英公后人支系无果。
2008年清明,前往河南省渑池县参加上官仪诞辰一千四百周年纪念活动时,见福建邵武《上官氏宗谱》并将相关资料复印带回查阅,但在这本目前最为完善的《上官氏宗谱》中也未查清与仕英公相关的资料。
而从黄冈市黄州区档案馆查阅到的《官氏五修宗谱》上也没有任高公之兄任美公及其子孙的相关记载。该资料所载黄冈上官系从江西鄱阳湖迁居黄冈,分支祠堂名为:忠孝堂。
2008年12月12日,前往长阳寻访家谱资料,受到长阳县城上官守银、上官成祥二位同族老人热情接待,并提供保存的相关家谱资料以供查阅,甚为感动。
据长阳民国乙丑年版《上官宗谱》记载:仕英公之父为用弼(荆门《上官氏宗谱》用弼为“用鼎”,笔者注。),乃止安之子。经查,长阳《上官宗谱》未分桃林和庆泽两支。
到目前为止,长阳民国乙丑年的《上官宗谱》是唯一有关于仕英公父辈资料记载的家谱。其相关记载如下:
新民生子五:止善、止诚、止武、止定、止安。
止安生子二:用弼、用享(荆门家谱资料记载用鼎、用亨。)。
用弼(荆门家谱资料记载为“用鼎”。)生子三:仕英、仕雄、仕豪。
仕英生子四:大郎、二郎、三郎、四郎。
若以此记载为依据,仕英公应为均公的第十四世孙,这样便可以将荆门、宜昌等地的上官氏源流一直上溯到始祖子兰公。若以以上长阳《上官宗谱》为参考,可以综合福建等地上官家谱将湖北荆门、宜昌、荆州等地上官氏族源流整理如下:
一世、子兰。楚怀王少子,官令尹,封上官大夫,因以为氏,上官氏始祖。
二世、屹。屹生二子:荣、华。华,汉高祖徙大姓入关天水郡。华生子:旦。旦生子:揆。揆,与霍光争权斥籍免居中山别为族氏,改官、巫、管、严、包等氏。
三世、荣。
四世、桀。字少叔,汉武帝为未央既令拜左将军,封安阳侯。
五世、安。字子发。娶霍氏,拜车骑将军,封桑乐侯,女为昭帝后。
六世、期。安遗腹子,霍氏育宫中。后霍灭族,期始出。
七世、希。仕平帝为典薄丞。
八世、繇。
九世、朗。
十世、瑶。仕章帝为司隶校尉。
十一世、鸿。和帝时为西部都尉置归义,建威屯田七十一部。
十二世、机。
十三世、资。仕桓帝拜练议大夫练李云事解归。
十四世、廉。葬嘉定峨眉山峨长平之平。
十五世、胜。官蜀太尉。胜生二子:茂、光。
十六世、茂、光(有部分家谱将“光”记载为“先”)。
上官氏至第十六世茂、光时分为东西两派祖,茂为西派祖,光为东派祖。
西派祖支系:
十六世、茂。字太祥,号西派祖,居上圭(今甘肃天水)。
十七世、洪。字友宜仕晋官散骑侍郎。
十八世、恪。
十九世、谨。
二十世、霁。字子云仕魏封崇城公。
二十一世、思。
二十二世、慎。
二十三世、昂。
二十四世、政。
二十五世、怀、仁。怀,唐武卫将军。
二十六世、翼。舒州刺史。
二十七世、师、裕。师,官宣州刺史。裕,封安养伯。
二十八世、义、同。
二十九世、崇、素。
三十世、式。其后,上官氏西派支系谱佚。
东派祖支系:
十六世、光。迁洛南陕州,号东派祖。
十七世、严。仕晋官黄门侍郎。
十八世、己。官练大夫。
十九世、会。侍符泰官国将军。
二十世、莱。官镇国将军。
二十一世、谟。
二十二世、回。仕北周襄城太守。
二十三世、贤。北周邠州太守。贤生二子:弘、时。
二十四世、弘。隋北部郎中,江都宫总监。弘生子:仪。时,隋租庸使。时生子:伟。
二十五世、仪。唐拜西台侍郎御宰相封楚国公。仪生二子:庭璋、庭芝。伟,唐并州法曹参军。伟生子:庭兰。
二十六世、庭璋,生子三:经野、经国、经纬。庭芝,生女婉儿,官昭容。庭芝,武后之祸追封泰州大都督天水郡公。庭兰,武后之祸,追封黄门侍郎,居秦陇。
二十七世、经纬。经纬生子:诏。
二十八世、诏。诏生子:麟。(福建长汀上官国理先生提供的资料记载:诏生子二:烨、煜。)
二十九世、麟。麟生子二:烨、煜。
三十世: 烨。烨生子:文善,迁江西遂川。煜,生子:偕。
三十一世、偕,官福州户曹参军。偕生三子:甲遒(居福州,徙安溪县)、丙遒(徙邵武)、辛遒。福建邵武谱记载为,偕生四子:大遒、辛遒、丙遒、丁遒。
三十二世:丙遒。丙遒生子二:岳、峄。(福建邵武谱记载为,丁遒生二子:岳、峄。岳生五子:器、豪、霸、洎、庞。峄生一子:定。)
三十三世:峄。峄生子:洎(ji)。
三十四世:洎。洎生子:兰。
三十五世:兰。兰生子:舍。
三十六世:舍。舍生子:仁万、仁郁、延嗣。
三十七世:仁万。仁万生子:保胄。
三十八世:保胄。保胄生子三:守富、文晓、文深。
三十九世:守富。守富生子四:应娇、均陈、有质、廷操。
四十世:有质。有质生子三:曾、凝、陶。
四十一世:凝。凝生子四:垲、均、填、堪。
四十二世:均。据湖北荆门地区《上官氏宗谱》记载:均公生子三:怡、悟、恒。据福建邵武资料记载:均公生五子:悃、憺(dan)、愔、悟、愉。
四十三世:悟。悟生子:潼。
四十四世:潼。潼生子二:墀(chi)、圻(qi)。
四十五世:圻。圻生子四:诏、该、谋、谏。
四十六世:诏。诏生子二:鹗、鹏。
四十七世:鹗。鹗生子二:宠(寵)、守。
四十八世:宠。宠生子四:嗣正、嗣宗、嗣秩、嗣平。
四十九世:嗣秩。嗣秩生子:伯寿。
五十世:伯寿。伯寿生子:仁山。
五十一世:仁山。仁山生子三:晋初、巽(xun)初、泰初。
五十二世:巽初。初生子:新民。
五十三世:新民。新民生子五:止善、止诚、止武、止定、止安。
五十四世:止安。止安生子二:用鼎、用亨(湖北长阳家谱资料记载为“用弼、用享”)。
五十五世:用鼎。用鼎生子三:仕英、仕雄、仕豪。(据湖北长阳家谱资料记载。)
五十六世:仕英(江西省永丰县“上官氏庆泽”第一世)。仕英生子四:大郎、二郎、三郎、四郎。
五十七世:三郎。三郎生子:景先。
五十八世:景先。景先生子二:文明,徙居吉水,另一子不祥,徙居泰和。
五十九世:文明。文明生子二:有贵、叔贵。有贵于大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由江西吉水迁徙至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定居。
六十世:叔贵。叔贵生子:平翁。
六十一世:平翁。平翁生子朝愈。
六十二世:朝愈。朝愈生子四子一女。子:玉辉、玉清、玉振、玉成。
六十三世:玉成。玉成生子二:习礼、习经。
六十四世:习经。生三子一女。子:任美、任高、任达。任美,由荆门迁徙到黄冈定居。
六十五世:任高。任高,湖北省荆门地区上官氏第一世祖。生子五:黼、黻、文、章、弁。三子文早殇,其余四子:黼、黻、章、弁之后分别在荆门地区《上官氏宗谱》中按长幼顺序分为大房、二房、三房、四房。黼公长子绶,号方田,曾任四川省隆昌县县令,告老还乡后,迁居荆州,其子孙现居荆州市公安、石首等地。
然而,长阳的《上官宗谱》上关于仕英公父辈的记载资料实在是疑问太多,不敢轻易妄作定论。
据查,关于仕英公的父辈的记载源于长阳官习校公1921年在长阳同治十二年版(1886年)《上官宗谱》上的补记,其补记的说明为:“初不知用弼之后为谁,民国十年,有江西王某行商于磨市(现为长阳县下辖的一个镇,笔者注。),遇族弟习资云称:用弼及其子仕英、仕豪先世有大恩于伊之祖先,至今伊宗祠内犹兼祀用弼父子。始知用弼之子为仕英、仕豪”。
虽然长阳官习校公1921年在长阳同治十二年版(1886年)《上官宗谱》上的补记基本上已得到长阳同族的认可,但是关于仕英公生活的时间,荆门和长阳的家谱均记载,仕英公于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迁居永丰县,同在谱中记载均公的诞辰是1064年(福建邵武《上官氏宗谱》记载为1041年)。这样,如果依照长阳家谱记载,仕英公与均公相隔十四代,而时间只相差不足百年,是没有说服力的。
如果以长阳谱为依据,以仕英公第四世孙有贵公迁长阳的时间(1466年)来推算,则有贵公之弟叔贵公的生活年代也应在公元1450年左右。
仕英公之后有生卒年月记载的最近的是仕英公的第九世孙任用(1446年—1496年,见荆门《上官氏宗谱》139页),其次是仕英公第九世孙任高公生于正统己巳年(公元1449年,见荆门《上官氏宗谱》187页)。
再有荆门《上官氏宗谱》第97页《玉清公序》有如下文字记载:“公于国朝洪武初以征战功拜赐冠服”。“国朝”一般指当代,“国朝洪武初”应指“明朝洪武初”,明朝洪武是朱元璋的年号,指1368年—1398年。此记载可证明玉清公(仕英公第七世孙)应为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人。
荆门《上官氏宗谱》第2页《荆门州上官氏祠堂序》中记载:“宏治年间,进修翁讳习经者携其仲子缵修翁任高商于楚,因婚荆门……”宏治应为“弘治”,明朝弘治年间为“1488年—1505年”。
依据荆门《上官氏宗谱》记载,可列出以下先祖的时间表:
仕英公(1131年迁居永丰)→仕英公第七世孙玉清公(1368年左右)→仕英公第九世孙任用(出生于1446年)、任高(出生于1449年)。按这个时间推算,十代人相距300多年,荆门《上官氏家谱》上记载的仕英公迁居永丰的时间是可以成立的。
如果依据宜昌长阳《上官宗谱》记载,综合荆门《上官氏宗谱》,则仕英公及其后的时间表如下:
仕英公(1131年迁居永丰)→仕英公第四世孙有贵公迁长阳(1466年)→仕英公第七世孙玉清公(1368年左右)→仕英公第九世孙任用(出生于1446年)、任高(出生于1449年)。以长阳家谱记载的有贵公迁长阳时间(1466年)为参照推算,则仕英公迁居永丰的时间有误,仕英公第七世孙玉清公、第九世孙任用、任高的记载时间均有误。
过去修谱多为手抄或者石印,在记录或转抄过程中常常存在不少可以理解的错误之处,例如:荆门家谱上记载的均公出生时间和福建邵武记载的就不一致;福建邵武和长汀两地记载的上官氏源流也有不一致之处;荆门家谱记载“止安生子:用鼎、用亨”,而长阳在抄录过程中则成为了“止安生子:用弼、用享”,鼎和弼、亨和享都是两个字形很相近的字,特别是手写体,因为当时条件所限,出现差错完全可以理解。
然而,如果以长阳家谱记载的仕英公的父亲为用弼公,仕英公第四世孙有贵公迁长阳的时间是1466年,那么仕英公生活在永丰的时间(1131年)就应该是错误的记载,因为五代人不可能相距300多年。
仕英公迁居江西永丰的时间(1131年)是否有误?笔者认为,荆门《上官氏家谱》在续修转录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差错之处,但是不可能将仕英公、玉清公、任用公、任高公(荆门上官氏始祖)的生活年代全部记载错误。因此,长阳家谱上关于有贵公迁往长阳的时间(1466年)值得商榷。
仕英公迁居江西永丰的时间(1131年)和均公的诞辰时间(荆门家谱记载为1064年。福建邵武《上官氏宗谱》记载为1041年)应该是基本正确的。以此推断,仕英公就不会是均公的第十四世孙,即:仕英公不会是用弼公之子。
如此,关于荆门、宜昌等地上官氏源流便更加扑朔迷离。
光绪三十年荆门州《上官氏宗谱》记载:荆门上官氏族先祖可上溯到上官氏庆泽第一世仕英公。仕英公,宋抚州路儒学教授,绍兴元年(1131)徙吉州(今吉安市)永丰县。同时载有:桃林上官氏宗派。桃林上官氏宗派第一世均公,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进士,是[唐]永徽宰相上官仪公的裔孙。均公第五世孙鹗于宁宗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因任吉安市巴邺县主薄而徙居吉水。据谱载年代推断,上官氏庆泽第一世仕英公与桃林上官氏第一世均公,似同为仪公九世孙(待考证)。自上官仪公至仕英公,历经唐中晚期、五代、北宋四百余年,因为谱谍失传,尚无可考,实为憾事。因此次续谱时间要求和个人精力关系之故,本次续谱仍难以确定仕英公父辈衔接源流,期待日后随着全国各地同族交流的广泛深入和全国各地家谱资料的不断发掘,本地族中贤才能收集考证出确切的源流,使荆门、宜昌等地同族与全国同族“溯千派汇一源”,以遂先辈之愿。
据荆门上官氏族先辈传嘱:荆门上官氏族源于“天水堂”。昔日,每到大年三十,族人都要在家中家神位重书“天水堂”三个字,俗称为写“香火”,以为年年岁岁思念故祖。
2、仕英公——任高公、中庸公
荆门上官氏族近祖之“水源木本”,为上官氏庆泽仕英公。
一是[明]弘治年间,上官氏庆泽仕英公第八世孙习经公携次子缵修翁任高,商于楚,由江西省永丰县徙居荆楚,著姓成家于荆门。
二是[明]成化年间,上官氏庆泽第七世孙中庸公“游览风景”自江西省吉水县徙居荆门。
五百多年来,上官氏族在荆楚大地繁衍有序,育成了万人望族大姓。迄今,荆门上官氏族人遍徙海内外,人才辈出,在荆门一方可谓显耀。
荆门上官氏族,是中华大家族的一分子。上官氏族为有自己光彩的姓氏而自豪。
公元二00九年五月
分享按钮>>广东普宁市官氏源流考(三)
>>商品和乡村别墅建筑平面草图1 2